子曰:“圣人,吾不得而见之矣,得见君子者,斯可矣。”
子曰:“善人,吾不得而见之矣,得见有恒者,斯可矣。亡而为有,虚而为盈,约而为泰,难乎有恒矣。”
你只要仔细看《论语》,就会发现,孔子一定看过《道德经》,老子对他是很有影响的。这里就是明显的例子。圣人是儒家的终极人格,善人是道家的终极人格。孔子的意思就是说,他认为的完美和老子认为的完美之人,都是不存在的。那么,退而求其次的人,还是有的,象君子和有恒者。那么,这个有恒者,就跟道家的善人关系很大,就不能简单的翻译成有恒心的人。而相对概念的比较来说明问题,就是老子的思维方式。虚和盈,约和泰,在《道德经》中都有论述。
这个问题很专业,也太学术,我只能点到为止,不敢乱说。请专家学者去研究吧。我只给提个醒。
评论